全球精神健康问题已呈爆发态势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,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较十年前增长近50%,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。面对这一危机,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艳春指出:“现代医学多从神经递质失衡角度解释心理疾病,而中医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提出‘七情内伤’理论,认为情绪过度会直接扰动脏腑气机,形成‘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’的病理链条。”这一理论与现代心身医学的“脑-肠轴”“神经-内分泌-免疫网络”等发现高度契合。
情绪极端化的生命警示
刘艳春援引古籍案例说明:“清代《寓意草》记载‘一笑而逝’的狂喜致死案例,与现代医学中的‘心碎综合征’(应激性心肌病)机制相通;《三国演义》中周瑜的‘三气而亡’,则典型体现了怒则气上、肝阳暴亢的病理过程。”
现代研究证实,长期愤怒人群的肝酶指标异常率是普通人的2.3倍,抑郁患者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出40%。
情志与慢性病的深层关联
“思虑过度导致的脾胃失调,在现代表现为‘脑力劳动者消化性溃疡高发’;而疫情后普遍存在的‘长新冠’疲劳综合征,恰是中医‘悲忧伤肺’理论的现代诠释。”刘艳春特别强调,青少年学业压力引发的生长发育迟缓,更印证了“恐伤肾”对先天之本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41%岐黄文化的当代转化
刘艳春提出“三阶调节法”:
运动干预: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,“其‘形神共养’特性已被证实可使抑郁量表评分降低34%”;
药食同源:建议用庆阳特产的沙棘、黄芪等配制代茶饮,“芳香醒脾的香包疗法对焦虑情绪缓解有效率达68%”;
作息同步:强调“亥时(21-23点)入睡以养三焦”,这一主张与现代睡眠医学的“黄金睡眠窗”理论不谋而合。
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
刘艳春总结道:“情志养生不是被动调节情绪,而是通过‘调身-调息-调心’三位一体的系统干预,重建生命自愈力。在2025年岐黄论坛上,我们很期待‘数字脉诊+情绪图谱’的最新研究成果,让千年智慧助力健康中国。”
(作者:郭桂梅)
发布于:甘肃省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