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37年的淞沪会战,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惨烈战斗。在上海市区,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,虽然最终上海沦陷,但这场战役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并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。
然而,淞沪会战也暴露了许多战术上的问题,尤其是在军队调度、战斗时机选择以及战况控制方面。如果当时能更合理地安排军力,淞沪会战虽然未必能赢,但至少不会如此惨烈。若主力部队得以保存,或许南京的失守也会有所推迟,甚至“南京大屠杀”这样的悲剧也许能够避免。
那么,假如1949年的解放军来守上海,能否保住这座城市?如果守不住,又该如何有效撤退,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呢?
展开剩余84%首先,上海是否应该守住?答案当然是“应该守”,但不能像蒋介石那样死守。上海位于三角洲冲积平原,地势平坦,没有天然的屏障,根本没有可以依托的险要地形。而在淞沪会战前,虹口和闸北已经被日军占领,敌人在这里修建了大量要塞,并且在此设立了上海的日军司令部。这一司令部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要塞,对于当时的国军炮火来说,既无法摧毁,也无法突破。
因此,一旦战斗打响,国军只能依托有限的人工工事,进行城市巷战,这并不是国军的强项。在上海市区开战,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和敌人的强项对抗。
此外,上海临海且有多条宽阔的水道,如黄浦江等,这些水道使得日军可以轻松通过海上运输物资和增援部队。日军甚至可以通过海上军舰提供炮火支援,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。而日军的空军优势也使得上海的防守更加困难。
蒋介石清楚这一点,因此他并未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上海,而是将重点防线设在上海至南京一带,包括沪杭线、吴福线、锡澄线等三条防线。这些防线依托南京周边的山地,可以有效地防御日军。然而,问题在于,这些工事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填充,而当时国民政府拥有的兵力足够满足这个需求。
蒋介石当时的计划是,在上海做短期防守后,逐步有序撤退,并通过三道防线消耗敌人。但他最后却在上海投放大量兵力,将这些部队集中在狭小的市区进行无意义的巷战,这导致了国军主力的溃败,并最终导致南京大屠杀的发生。
那么,蒋介石为何坚决选择死守上海呢?原因主要有三个:
1. 转移物资争取时间:当时,武汉是国民政府的后方,囤积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和物资。为了将这些物资搬到西南,蒋介石需要时间。而日军主力已占领华北,若日军直取武汉,国民政府的资源一旦丧失,抗战形势将变得非常危险。
2. 牵制敌人主力:日军在华北的九个师团已经部署完毕,若上海战斗打响,日军必须从华北调兵到上海支援,这样就能牵制住敌人,延缓他们向武汉进攻的步伐,从而为物资转移争取时间。
3. 国际压力:上海是国际大都市,不仅有日军驻军,还有美、英、法等列强的势力。蒋介石希望通过在上海展开战斗,向列强展示抗战决心,争取他们的介入与调停。
然而,蒋介石在估计日军动员能力上犯了大错。日军并未从华北调来大量部队,而是从日本本土调来了新兵。当日军在上海集结起足够的力量时,国军已经难以抵挡,最终导致淞沪会战的失败。
淞沪会战持续了两个多月,最终以上海沦陷告终。由于蒋介石迟迟未做出撤退决定,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,结果导致大量残兵败将撤退至南京,给日军轰炸机提供了攻击目标,造成了巨大的伤亡。
那么,假如1949年的解放军来防守上海,结果会如何呢?首先,解放军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会像蒋介石那样随意改变策略,也不会在没有通知部队的情况下导致兵力调度混乱。解放军会提前做好撤退准备,在确保敌人被牵制的同时,避免与日军在市区死磕。与其在上海死守,不如通过战略撤退,将敌人引入适合自己的防线中,在山区与敌人展开运动战,消耗敌人力量。
此外,解放军的战术优势非常明显。游击战、阵地战、三三制等战术,使得解放军在面对日军的正面进攻时更具优势。加之,解放军的炮火能力和兵员数量也比1937年时的日军强大得多。假如解放军防守上海,日军必定要为攻占三道防线付出极大的代价,而最终无法占领南京。
可惜的是,历史没有“假设”和“如果”,淞沪会战的悲剧已经发生。我们能做的,只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奋发图强,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贡献力量,确保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重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